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上设立的,涵盖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海洋油气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现有博士点
1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1
个,该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石油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湖北省品牌专业”。现有
4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创建于
1978
年,
1991
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现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形成
5
个稳定的学科方向。油田开发理论与方法;在油藏开发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引入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开发系统的灰色动态分析理论与方法、矢量化井网新概念及非均质油田注水开发井网优化控制理论,系统开展了油田开发规划编制的理论、方法研究,丰富了油田开发理论。采油采气理论与工程技术;国内率先开展气举动态仿真、优化设计、井组优化配气和工况诊断等系列技术研究,形成配套技术在国内外油田应用,为吐哈国家级气举实验中心技术支持单位。岩石力学工程与应用;国内首次根据位错滑移理论建立了盐膏岩蠕变理论模型,形成了盐膏层蠕变规律定量描述手段及盐膏岩井眼缩径卡钻预测及综合控制技术,解决了蠕变缩径卡钻及套管非正常损坏等工程技术难题,以该技术为主的成果
200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油气钻完井技术与装备;在钻井装备、定向井轨迹控制工具和井下固井工具等方面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钻井装备、工具和相关软件,其中涡轮钻具创新性采用金属密封代替传统的橡胶密封,突破了温度和井深限制,扩大了应用范围,提高了寿命,其核心技术
1991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油田化学理论与应用。率先开展三元复合驱核心技术研究,自主开发了高效驱油表面活性剂
-
石油羧酸盐,有效降低驱油成本。采用离子调整法处理油田污水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油田注水系统的腐蚀问题,已在中原等十多个油田推广应用,两次获省部级成果奖。
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26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公开发表论文
100
多篇,
SCI
、
EI
和
ISTP
收录
150
余篇;获批专利
19
项;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100
余项,平均年科研经费经费
5400
余万元。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石油公司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是石油工业重要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运行期间,该学科在凝炼学科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术团队的建设,建设
5
个稳定的学术团队。以培育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目标,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建设模式,在不断提高教师数量的基础上,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地位。建立了“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获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防漏堵漏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共建的“石油工程中心”。同时通过承担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提高硕士生、博士生招生规模,使特色和优势方向的研究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